生源結構多樣化是擴招中一個引人注目的新變化,除了應屆中職、普通高中畢業(yè)生之外,退役軍人、下崗失業(yè)人員、農民工、新型職業(yè)農民以及往屆中職或高中畢業(yè)生等均被納入了招生范圍。在我國經濟運行進入“新常態(tài)”時期、經濟發(fā)展轉型提質迫切需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大背景下,高職院校生源多樣化不僅僅是一時的應急之策,更是應對經濟社會發(fā)展之需的長遠趨勢。生源多樣化是來自外部環(huán)境的巨大擾動,高職院校的生態(tài)系統必須進行有目的的、合理的變革,才能有效迎接面臨的挑戰(zhàn)。
第一,適時擴展辦學目標。高職院校長期舉辦全日制學歷教育,招收高中或中職應屆畢業(yè)生,對外培訓在高職院校中是邊緣化的工作,對有技能提升需求的社會人員的開放程度不足。非傳統生源大量涌入將引發(fā)高職院校辦學定位的嬗變,對此高職院校應有清醒的認識,主動承擔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。高職院校對非傳統學生應抱有教育情懷、人文情懷,研究他們的特點與需求,有針對性地供給課程體系、技能習得、知識學習及日常生活服務,從立德樹人的高度來實施擴招及后續(xù)教育。這是高職教育長遠發(fā)展的一項目標,也是新時代高職教育向類型教育邁進的重要內涵。
第二,著力建設全能型師資隊伍。面對連續(xù)擴招帶來的嚴峻挑戰(zhàn),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捉襟見肘。一方面,師資隊伍數量不足,據測算,2019年擴招后,按生師比18∶1計算,全國高職院校共缺5.5萬名教師。如考慮每年自然減員約1萬人,則需補充6.5萬名教師。另一方面,師資隊伍的素養(yǎng)難以完全勝任對非傳統學生及對外培訓的教育教學任務。非傳統學生具有獨特的身心發(fā)展特點和教育需求,與傳統學生相比,他們對社會、對生活的認識往往更直接,價值觀、人生觀、世界觀更復雜多元,知識基礎也參差不齊。目前對教師的要求僅僅強調技術技能教學能力,實際上,對非傳統學生的教育,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扮演多種角色的能力,不僅僅是技術技能教練、知識的傳授者,同時還應是思想品德的引領者、心理問題的疏導者、職業(yè)生涯規(guī)劃的引導者、新型課程的現場研發(fā)者、教育教學方式的實踐創(chuàng)新者、班級多元文化的創(chuàng)建者、日常生活的幫助者等。教師必須具備與非傳統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能力,做他們的良師益友。為此高職院校應圍繞非傳統學生的教育問題,強化對所有教師的培訓,努力構建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共同體,幫助、促進教師通過自主學習、職場學習、泛在學習等途徑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。
第三,努力研發(fā)多元課程。非傳統生源的狀況千差萬別,年齡參差不齊,知識基礎和技能基礎多種多樣,且總體上文化知識基礎薄弱,對學校的學習、生活已存在陌生感,對學習時間有個性化的要求。高職院校需要針對這些情況研發(fā)多種形態(tài)、多種層次的課程,構建適切的課程體系,合理設計、設置課程。在新技術、新行業(yè)、新業(yè)態(tài)、新模式風起云涌的時代背景下,課程不能僅僅聚焦于動手操作技能的習得,而應強化文化科學基礎知識的學習,補齊非傳統生源的短板。文化基礎類課程的編制應打破傳統學科課程體系的束縛,以實際工作需要為準則,以工作過程性知識為主體,適當糅合學科知識。課程形式應盡可能采用模塊課程的樣式,大力精簡教學單元的知識容量與時長,普遍采用短小精練的內容模塊,為非傳統學生提供豐富的、可靈活選擇和組合的菜單式課程體系。另外還應推廣網絡課程,開發(fā)活頁式教材、立體教材等新形式的教學資源,方便非傳統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、通過多種通道進行學習。
第四,大力開展分層分類教學。非傳統生源的學習基礎、學習過程步驟、學習時空場域等均復雜多樣,因材施教對他們尤其重要。非傳統學生一般學習動機強烈,目的明確,對知識、技能的實用性要求高。由于要兼顧工作及家庭,他們不少人無法進行全日制學習,教學只能利用晚上、雙休日、節(jié)假日進行。針對這些實際情況,高職院校應切實實行完全學分制,科學確定學分的知識技能要求與學時要求;合理安排不同課程的交替、不同內容的教學課時,以滿足技能學習的實際需要和非傳統學生對靈活的學習時間的需要。同時還應大力倡導整合面授和線上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,以及結果導向的非競爭性教學評價,為突破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對非傳統學生的限制提供方便。更重要的是,高職院校應針對不同類型、不同需要的非傳統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培養(yǎng)方案,為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教學標準、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,在承認差別的基礎上堅持底線標準,從而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成,獲得適合自己的發(fā)展。
第五,革新招生和就業(yè)工作。一直以來,高職院校根據政府下達的招生計劃進行招生,直接與高中或中職學校對接,通過高考或對口單招考試進行選拔。學生畢業(yè)后自主擇業(yè),學校負責推薦工作。這樣的招生和就業(yè)模式基本上是在教育系統內運行,是封閉式的。但是,對于非傳統生源而言,學校招生必須走出校門,面向廣大地域內分散的、不確定的、信息獲取不夠暢通的生源,有時還需要解決潛在的招生對象入學意愿不強烈的難題。這對高職院校的招生提出了新挑戰(zhàn)。除了認真組織、積極投入之外,高職院校還應努力取得社會有關部門的合作,尤其是要獲得政府宣傳部門、基層政府部門的支持,如此才能事半功倍。同時還要創(chuàng)新入學考試形式,探索適合非傳統生源的選拔方式。另外,對于未來將畢業(yè)的非傳統學生,高職院校還應提前謀劃他們的就業(yè)工作,除了倡導訂單式培養(yǎng)、現代學徒制等培養(yǎng)形式之外,還應根據實際情況深化校企合作、創(chuàng)新就業(yè)渠道和形式,幫助非傳統學生找到較好的就業(yè)出路。
除上述幾方面要素的變革外,擴招還需要政府切實落實財政支持,劃撥充足的經費。另外,與非傳統學生相適應的證書制度也需要預研??傊炊鄻踊c高職院校不期而遇,高職院校須順勢而為,主動改變自身的組織生態(tài),從各個方面積極應對,才能變壓力為發(fā)展動力,保證有質量的擴招和培養(yǎng)。
(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趙蒙成)